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      璧山县地处东经106°02′-106°20′,北纬29°17′-29°53′。位于重庆市西部。东与重庆市区、重庆市巴南区毗邻,西与铜梁、永川市相连,南与江津市为界,北与合川市接壤。县镜东西最大距离为15公里,南北最大距离为66公里。总面积912平方公里。耕地面积30699公顷。
  璧山县因地处重璧山而得名。唐至徳二年(757年)置县,属渝州。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并入巴县,明成化十九年(1483年)复置,属重庆府。清康煕六年(1667年)以永川并治。雍正七年(1729年)复置璧山县,改"壁"、为"璧"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,1935年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,先后属巴县行政专员公署、璧山行政专员公署、江津专区、永川地区。1983年4月1日后属重庆市。现隶属重庆市。县人民政府驻璧城镇。县城距重庆市区69公里。现辖20个镇6个乡,43个居委会,457个村委会。
  1998年,总人口59.55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8.32万人。民族有汉族、彝族、布依族、苗族、土家族、回族等25个。人口密度为652人/平方公里。
  县境农村市场初步形成,种养殖业和二、三产业股份制、股份合作制企业361个,集市农产品成交量13.4万吨,成交额9.6亿元,年劳务输出18万余人次。建立了河边、石院、青杠"三高"蚕业基地镇,龙梭山、璧北、福里树优质水果基地和城北蔬菜基地。推广了配方施肥、间作稻、杂交玉米肥球育苗移栽等先进技术。主要农作物是水稻,次为小麦、玉米、红烧。经济作物蚕桑,水果以柑桔为主。1998年,粮食产量253542吨,油料产量2847吨,糖料产量 1366吨,烟叶产量12吨,茶叶产量285吨,水果产量35971吨。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3715万元(现价)。境内林木树种以马尾松、杉木、慈竹为主,森林面积1.84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18.4%。60年代造林育林的中幼林多,成熟林少。常年常销的野生药材94 种,以半夏、香附子、紫苏、杂枳实等13种为主。境内畜牧业以猪、兔为大宗。品种有本地黑猪、荣昌猪、渝白猪等,1998年,猪肉产量18860吨。兔品种有本地白兔、安哥拉长毛兔,已建成云平、马坊、福禄等6个商品肉兔基地示范乡镇。家禽有鸡、鸭、鹅等,狮子镇为养鸡科技示范镇。璧山县是淡水渔业重点县,有草鱼、鲢鱼、鲤鱼、鳙鱼、鲫鱼,以塘、库、堰和稻田养鱼为主,1998年,全县水产品产量7565吨。
  璧山县传统工业为采煤、冶炼、纺织、食品。改革开放后,形成以汽摩配件、皮鞋、建材为主的特色行业。璧城、青杠机械、汽摩修配基地产值近4亿元,璧城、七塘皮鞋产销基地,年产280万双皮鞋,产值约6000万元。水泥、石膏、石英砂等配套产出的建材业规模巨大。1997年,璧山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 293902万元(现价)。县区国营骨干企业有:市中二型企业县钢铁厂、缫丝厂、氮肥厂、水泥有限公司、鞍子山煤矿、红旗煤矿。乡镇骨干企业有:大江有限公司,固定资产1500万元,利润1382万元,产品摩托配件。关口水泥厂,(四级明星企业),固定资产1200万元,税金193万元,产品硅酸盐水泥。津华机械厂,资产6500 万元,税金200万元,产品摩托配件。私营企业海山公司,固定资产2000万元,税金73万元,产品摩托配件。名牌产品有山城电脑刺绣厂生产的真裘皮装系列获国家金质奖;璧山酿造厂,生产的"迎祥牌"麻辣味调料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;丁家净水器厂生产的"山泉牌" 净水器获国家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。璧山风机厂生产的玻璃钢冷却塔轴流风机,获国家科委七五星火计划成果优秀奖,璧山汽车装饰件厂生产的吸能蜂窝夹层复合材料,获星火计划优秀奖。

在五千年前,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。春秋战国时,县境为巴国地。周慎觐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,秦灭巴。周赧王元年(公元前314年),秦置巴郡江州县,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。据清同治4年《璧山县志》载:璧山“禹贡梁州之域,周为巴子国地,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,汉为巴郡地属益州,三国属蜀汉,晋为巴郡地属梁州,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,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”。两汉时期,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,来凤就设有驿站,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。东汉时期,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。
 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建县。据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(公元806年)记载:“壁山县,本江津、万寿、巴三县地,……川中有一孤山,西北二面险峻,东南面稍平,土人号为重壁山,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置县,因山为名。”唐置县时,隶属渝州,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、沙坪坝区含谷镇、北碚区澄江镇。
  唐大历十一年(776年),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。北宋崇宁元年(1102年),渝州改名恭州,壁山县隶属恭州。南宋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升恭州为重庆府,壁山县属之,县辖双溪、多昆、含谷、王来、依来五镇。元初,壁山县屡遭兵灾。元朝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,以壁山“地广人稀”并入巴县。明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复置壁山县,属重庆府,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以“户口尚少,停壁山县铨,以永并治之”(即由永川县代管)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复置壁山县,改名“壁山”为“璧山”,隶属川东道重庆府。
  民国3年(1914年),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。民国17年撤销道,直属四川省。民国25年(1935年),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,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
 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,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。是年12月20日,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,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。1951年4月,璧山专署迁至江津,改名江津专区,属之。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。1968年,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,属江津地区。1981年,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,属永川地区。1983年4月1日,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,璧山县属重庆市辖。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,璧山县隶属重庆市。
  唐置璧山县时,县署在今璧城街道。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,因县城残破,衙署无存,短时寄治来凤驿。雍正十年(公元1732年)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。此后,民国时的县政府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。
 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,东经106 。02'至东经106。20',北纬29。17'至29。53'。东西宽15.5公里,南北长66.5公里,县域面积915平方公里。东邻沙坪坝、九龙坡;南界江津;西连铜梁、永川;北接合川、北碚。璧山地处重庆西大门,是川东、川北、渝西各县市到重庆的交通要道。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后,从县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庆(陈家坪),里程为23公里。
 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,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(东山)与沥青峡背斜(西山)之间。据清同治四年《璧山县志》载:璧山“形如柳叶,四壁皆山,外高中平”。境东有缙云山,西有巴岳山,东山、西山为天然屏障,海拔分别在500-810米和500-885米之间,两山夹一槽,中部系丘陵地带,海拔在270-400米之间。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17.6%,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,占82.4%。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,有大小溪河75条。其中,璧南河系长江一级支流,全长73.1公里,在江津油溪注入长江;璧北河全长37公里,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;梅江河流经璧山西部各乡镇,全长53公里。境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,竹林次之。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、杉柏为辅。森林面积329799亩,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64416平方米。

璧山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湿润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具有春旱、夏热、秋迟、冬暖、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、湿度大、日照少、云雾绵雨多的特点。年平均气温18.3℃,极端最高气温39.7℃,极端最低气温2.3℃;年平均降雨量1231.2mm;年平均日照时数911.5小时;年平均风速1.6米/秒;年平均相对湿度80%;年平均无霜期337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