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
      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。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,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,立国建都。秦代置巴郡,南朝齐代置垫江县,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 1995年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,成立巴南区。历史上,巴县先后涌现出了“宁抛头颅不丢寸土”的英雄将军巴蔓子、“革命军中马前卒”邹容、辛亥革命志士杨沧白、新中国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优秀儿女。区境内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,其次有苗族、回族、藏族、彝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2500余人。
  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,属重庆都市经济发达圈。全区幅员面积1827平方公里,辖2个街道、19个镇,总人口86万。东与重庆市涪陵区、南川市接壤,南与綦江县、江津市毗邻,西与九龙坡区、大渡口区隔江相望,北与南岸区相接。区政府驻地鱼洞,距市政府驻地21公里,距重庆火车站22公里,距重庆港口23公里,距重庆机场45公里。
  巴南区自然资源丰富,开发潜能大。全区有植物资源近4000种,农作物品种繁多,除栽植粮、油、蔬菜和大量经济作物品种外,经济果木有柚、柑橘、梨、枣、桃、李、杏、板栗和茶、桑、桐等。区境内有动物资源数百种,有矿资源数十种。曾先后开发利用的有原煤、铁矿、石油、天然气、页岩、石灰石、白云石、石英砂、钾土、砂金、地热水等。石灰石、白云石、石英砂和钾土、砂金等资源的开采,成为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。全区现有多家页岩砖厂,对页岩的开发利用数量较大;地热水的出水点较多,已在东泉、南泉、桥口坝等地多处开发利用。
  巴南区区位优势明显,交通四通八达,基础设施完善。长江横贯区境,已建成的李家沱、马桑溪两座长江大桥和2004年开工建设的鱼洞长江大桥沟通南北,渝黔高速公路、上界高速公路和重庆外环高速公路、渝沙(重庆到长沙)高速公路纵横交错。渝黔高等级公路通过境内40余公里,直达云贵、广西、北海,长江流经境内60余公里,国家计划投资修建的200万吨级综合滚装码头座落在区政府所在地鱼洞。光纤通信、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区,电力、自来水、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充足完备。金融、保险机构种类齐全,商业物流遍布城乡。区内程控电话装机15万门,建有11万伏变电站2座,天然气配气站5个,日供气10万立方米,自来水厂7个,日供水12万吨。大江东干道、体育中心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滨江运动休闲长廊、重庆国际高尔夫球场等相继投入使用,是重庆主城区最佳的人居环境、最优的投资热土之一。
  巴南区是重庆南部新兴工业大区,特色专业市场和短程休闲旅游区,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。2005年,据初步统计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,实现100.9亿元。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16元.

巴南区由巴县改设而成,从古至今名凡五易。在刘宋以前曰江洲,齐、梁、西魏曰垫江,自宇文周曰巴县,民国元年(1912年)易名重庆府,民国2年恢复巴县。1995年始为今称。
  西周至战国,辖境属巴国地。周慎靓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秦灭巴国,周赧王元年(公元前314年)秦在巴国旧域设县治理,江州县为其一,隶于巴郡。南齐永明五年(公元487年),改江州县为垫江县,北周武成三年(561年)又改垫江县为巴县,并废枳县入于巴县。
  巴县新置时属楚州巴郡,隋代属渝州、巴郡,唐代属渝州、南平郡、渝州,宋代属渝州、恭州、重庆府。元代属重庆路,明清时期属重庆府;辛亥革命后由重庆蜀军政府直辖,民国2年属川东道(后改为东川道),民国17年属四川省;解放初属川东区巴县专区,旋属璧山专区,1951年1月改属重庆市,1953年2月划属四川省江津专区,1958年11月回属重庆市。1994年12月,撤县设区,为重庆市辖近郊城市区。
  自周赧王元年(公元前314年)起至民国28年(1939年)间,均设县治于今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,历与郡、州、路、府同城而治,并为附廓大县。此后治地多迁。民国28年,按国民政府令,县政府迁至市外办公,暂住人和乡(今九龙坡区华岩镇),民国30年迁驻新治李家沱马王坪。解放后由于市县界变动,于1952年10月暂迁南温泉,1954年1月迁驻鱼洞镇。改县设区后治地仍旧。
  由县而区,古今沿革,辖境多易:
  巴县新置时,幅员辽阔,辖今之渝中区、江北区、沙坪坝区、九龙坡区、大渡口区、巴南区、南岸区、渝北区、北碚区大部、璧山县、长寿县和涪陵市枳城区、李渡区、南川市、武隆县所属区域。
  北周保定四年(564年),划出今涪陵市枳城区、李渡区、武隆县所属区域,置涪陵镇。
  唐武德元年(618年)、武德三年(620年)、贞观四年(630年)、贞观十一年(637年)、至德二年(757年),划出今长寿县、南川市所属区域及中梁山以西大部分地区,先后分置永安、乐温、温山、南平、隆化、璧山诸县。
  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废壁山,其地并入。
  明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划出缙云山以西境域,复置璧山县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划出今江北区、渝北区所属区域及北碚区所辖嘉陵江以北地区,置江北厅,又划出祥里部分地区(宋代依来乡)隶璧山县。
  民国18年(1929年)重庆建市,自民国21年市县划界起至1960年的28年间,迭经市县界变动和邻县县界调整,先后划出县境中梁山与长江、嘉陵江之间除今跳蹬镇以外的地区(含当时的重庆城区)、今歇马镇及其以北的地区、今南泉镇及沿铜锣山至峡口镇的沿江地区、高歇和马鬃两乡所属区域。其间于1953年,原属北碚市的关口乡划入巴县。
  至1994年,县境东西宽73公里,南北长70公里,幅员面积2551.26平方公里,仍三面环绕重庆市区。
  1994年12月,改巴县为重庆市巴南区,并在1995年2-3月间相应进行辖区调整,划出原巴县所辖长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长江以南的长生桥、迎龙、广阳3镇所属区域,划入九龙坡区所属长江南岸的地区(除二塘村划归南岸区外),遂成今之巴南区域。